国务院9月4日公布了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,去掉前后口号化的指导思想、原则、目标和组织领导,中间的措施是干货,共包括五个方面:
一、改进招生计划分配办法;二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;三、改革招生录取机制;四、改革监督管理机制;五、启动高考改革试点 。
尽管每一项都有细化的建议,但总体来看,改革要想有成效,一定要突出公平性和公正性。
目前中国教育和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最受质疑。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地区差别、城乡差别、重点和非重点学校的差别、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差别。
中国绝大部分大学都在东部和中部地区,其中又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大城市。最有名的100多数大学都是教育部直属的,也就是说,是花全体国民的税款办的。但是由于这些大学和所在城市在土地、人事、管理等方面剪不断、理还乱的联系,为了谋取利益和便利,不得不迁就甚至迎合当地政府,全国性的公立大学实际上变成地方子弟的升学基地。这样就产生了许多矛盾。
比如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武汉、广州、西安这些大学云集的城市,本市本省学生在全校所占的比例,远远高于该市该省的人口在全国所占的比例。以北京为例,2000万人口不到全国13亿人口的2%,但是在京的全国性部属院校,所招的北京学生竟占到25%以上。也就是说全国30多个省市区花的钱,培养出的学生四分之一是北京的。
最不满意的是东部的鲁苏浙、中部的河南和西部的四川等人口大省。和京津沪穗渝相比,他们录取到大城市的学生比例很少;和边疆、少数民族地区相比,他们的录取分数也高出很多。因此总体上按各地的人口比例来招生,少数民族、边疆地区由于教育薄弱、人口总量少,可适当提高比例,但大城市生源所占的比例应降低,不能像现在一样,远远高出全国平均、特别是人口大省学生所占的录取比例。
除了缩小招生在地区上的差异,背后的教育投入,也要体现公平性。中国的人口多数还是在农村,即使父母外出打工,农村还有很多留守儿童要上学。但是农村的学校数量、建筑和设备的质量、师资和经费投入的总量,远远没法和城市比。城市里的重点和非重点学校,在办学条件和升学率方面,又有天壤之别。只有保证起跑时的公平,中途的竞争、最后的录取,才可能公平并有意义。
最有意思的是,中国的中小学教育,学生众多,对一个国家的国民基础和发展未来,具有决定性的作用。可是基础教育投入经费的总量,远远不能和高等教育相比。而高校中的名牌和普通,又有云泥差别。如果像国外的私立大学,自行筹款发展,还可以理解。而中国主流的大学都是公立的,出现如此大的差别,如何体现公平性?
而且由于名牌大学在声望、就业方面的优势,加剧了高考招生、录取时的竞争差别。这种差别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市场竞争形成的,而主要是政策的倾斜人为造成的。因此现在改革就要缩小这种差别,不是减少名牌大学、重点中小学的投入,关键是要增加普通大学、职业教育和非重点学校的投入,毕竟前者经费本来就多,还可以向社会筹款拉赞助。
公正性一定要通过公平性才能体现出来。尽管在改革过程中,像现在一样有监管、有程序、有规则,但再好的监督自律,也不如信息公开。什么获奖、民族、特长、加分、赞助、招生人数、考试成绩、录取分数,只要公开,接受公众的评判,比任何的内部监督都管用。
从这次公布的改革方案来看,要继续完善和规范学校自主招生,这更需要规则透明、录取公平、信息公开,否则又会出现类似人民大学招办主任,借自主招生巨额敛财的丑闻。信息公开,可查询、可比较、能投诉、有处理,才能有效防范暗箱操作和内幕交易。
中国的教育危机重重。有钱有势有追求的逐渐抛弃中国式教育,原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国外接受高等教育、甚至基础教育。中间阶层含辛茹苦,从小到大培养孩子的教育,最终却面对着就业难、比拼爹和资本的尴尬与失望。社会底层生计无着,不光没有教育投入的能力,看到这种窘境,更是丧失了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心。
腐败泛滥会亡党,教育溃败会亡国。作为最关键的一环,考试招生改革正当其时。
(东网评论 http://on.cc)
评论